

【概要描述】山東省交通設計集團項目設計團隊大規模采用新工藝、新技術,為建設“智美沾臨”、打造“品質工程”筑好根基。
【概要描述】山東省交通設計集團項目設計團隊大規模采用新工藝、新技術,為建設“智美沾臨”、打造“品質工程”筑好根基。
12月9日上午,由山東高速集團投資建設、山東省交通設計集團承擔設計的沾化至臨淄高速公路正式建成通車。
沾臨高速是《山東省高速公路網中長期規劃(2014-2030年)調整方案》中“縱四”沾化(魯冀界)至臨沂(魯蘇界)高速公路的一部分,北接已通車的國高秦濱線(G0111)埕口至沾化高速公路,南連在建的臨淄至臨沂高速公路,是連接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及濟南都市圈的重要通道,它的建成對進一步完善山東省南北綜合運輸通道、加強與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的聯系具有重要意義。
本項目路線全長107.584公里,采用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標準,路基寬度34.5米,設計速度120公里/小時。路線主要途經黃河沖積平原區,小范圍經過惠民盆地東側邊緣,局部區域存在鹽漬土、軟弱土及過濕土。由于黃河多次改道、決口泛濫,廢棄河道錯綜分布,加之后期地表流水改造及人為影響,崗、坡、洼地分布復雜。對此,山東省交通設計集團項目設計團隊大規模采用新工藝、新技術,為建設“智美沾臨”、打造“品質工程”筑好根基。
節能環保新材料。設計中采用全厚式耐久性瀝青路面結構,共5個結構層,總厚度只有40厘米。該路面結構在經濟耐久、節能環保等方面優勢明顯,實現了路面結構設計理論新突破,是推動高能耗路面向新一代綠色和結構耐久路面轉變的重要技術創新。此外,還大規模采用泡沫輕質土填筑,將傳統的混凝土進行發泡處理,改變其物理性質,具有密度小、強度高的特點,能有效減小地基附加應力,縮短橋梁長度,節約占地與造價,實現多場景應用。
邊坡防護新工藝。項目經過區域環境敏感點較多,水土保持要求高,基于安全、耐久、經濟、綠色理念,在邊坡防護設計中采用植物纖維毯護坡,選用可降解植物纖維,經過流水生產線編制成為毯狀纖維網,有助于減少土壤侵蝕,抑制揚塵,保水保墑,促進植物生長,增強邊坡穩定性。待植被建立后,植物纖維毯可完全降解為養料進入土壤環境。
固廢規?;吕?。項目設置赤泥基泡沫輕質土試驗段,以工業廢料赤泥為主要基材,通過添加適量組分的功能改性材料,形成具有水硬膠凝特性的改性聚合膠結料,替代傳統的水泥基材。本項目應用赤泥基輕質土超過6萬立方米,消耗赤泥2萬噸。
鋼波紋管涵降本增效。全線所經河流、溝渠眾多,需設置過水涵洞較多。設計團隊針對過水涵洞采用鋼波紋管涵,有效增大抗彎慣性矩,提高承載能力和穩定性。波紋鋼管涵與規模相當的混凝土涵洞相比,造價可節約18%,工期可縮短45%。
黃河特大橋多項新創。作為全線控制性工程,沾臨黃河特大橋總長4630米,主跨442米,主橋采用雙塔鋼-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組合梁斜拉橋,全斷面頂推施工工藝,全橋鋼結構用量4.5萬噸,主橋鋼結構共計1.25萬噸。
沾臨黃河特大橋開創采用定制化施工的UHPC,并形成一套完備的UHPC橋面板工廠化預制施工指南,降低了材料造價,有利于新材料在全國大范圍推廣。同時,帶UHPC橋面板頂推施工法,開創了黃河下游組合梁斜拉橋全斷面頂推施工之最。山東省交通設計集團通過本項目的設計工作,進一步豐富了適用于黃河下游河段地質和河道特點的大跨度斜拉橋建造技術體系,為國內同類項目提供借鑒。
BIM技術應用豐富。圍繞“一個標準、一套模型、一個平臺、多項應用”的總體目標,以“可視化設計、多階段信息互通、精細化施工管理”為原則,結合沾臨高速項目特點,制定一套高速公路建設期BIM技術應用方案。在設計階段,通過自動化建模、可視化方案比選、3D打印技術等應用,直觀展現項目總體建設及設計方案;通過碰撞檢查、凈空檢查、工程量核算等應用,減小設計誤差,提高設計成果質量;通過樞紐互通交通組織方案仿真模擬,減少施工期間對被交路的影響,為方案優化提供量化分析和技術支持。在施工階段,基于BIM+GIS技術搭建了“山東高速建設管理BIM協同平臺”,打通了進度、計量、質量、安全等數據交互通道,實現了以數據可視化為核心的形象展現和以業務數據分析為核心的預警追溯,達到了壓縮管理層級、提高工作效率的應用目標;基于標準化工序開展自動化計量業務應用,有效縮短計量前置周期,提升計量業務管理水平,實現項目施工期的可視化管控及智慧化管理。
在社會經濟形勢和新冠疫情等壓力下,山東省交通設計集團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及山東高速集團部署要求,積極擔當國有企業使命責任,聚力智造,為山東省交通基礎設施重點項目建設提供技術支持,為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山東示范區貢獻山高力量。
工程案例
任何形式轉載 請聯系 0531-68939666 版權所有 ? 山東省交通規劃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 魯ICP備11030584號-1 網站建設:中企動力 濟南